央廣網北京1月8日消息(記者 高藝寧)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6日上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以新的認識指導新的實踐,繼續在常和長、嚴和實、深和細上下功夫,堅持共產黨人價值觀,依靠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強化黨內監督,推進標本兼治,全面加強紀律建設,持之以恒抓好作風建設,把反腐敗斗爭引向深入,不斷增強全面從嚴治黨的系統性、創造性、實效性。
1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李濤 攝
2016年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正風反腐利劍高懸、力度絲毫不減,制度的“籠子”越扎越緊。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通報,2016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接受信訪舉報253.8萬件次,處置問題線索73.4萬件,談話函詢14.1萬件次,立案41.3萬件,處分41.5萬人(其中黨紀處分34.7萬人)。處分省部級干部76人,廳局級干部2700余人,縣處級干部1.8萬人,鄉科級干部6.1萬人,一般干部7.6萬人,農村、企業等其他人員25.6萬人。
“經過全黨共同努力,黨的各級組織管黨治黨主體責任明顯增強,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得到堅決落實,黨的紀律建設全面加強,腐敗蔓延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筑,黨內政治生活呈現新的氣象。”
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以下簡稱“七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取得的顯著成效。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發布的第六部《反腐倡廉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超九成官員和超七成城鄉居民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有信心”和“比較有信心”,比2012年分別提高9.9%和10.2%。
“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顯著成效,但仍然任重道遠。”七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黨的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了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重大部署,為做好今年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為鞏固全面從嚴治黨成果指明了努力方向。
● 反腐“零容忍”
懲治腐敗力度決不減弱 容忍態度決不改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次全會上強調,要做到懲治腐敗力度決不減弱、零容忍態度決不改變,堅決打贏反腐敗這場正義之戰。
中央編譯局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何增科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反腐零容忍”表明了黨和政府反腐敗的決心。
“給腐敗留口子就等于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何增科指出,反腐不能留死角,不能留有縫隙,也不能時緊時松,忽嚴忽快。依靠反腐高壓態勢,才能形成對貪污腐敗的震懾作用,一旦力度稍減弱,便可能出現反彈,前期反腐成果也將功虧一簣。
在何增科看來,反腐工作應做到四步:一是通過改進激勵機制使官員本身不腐敗;二是通過理想信念教育配合其他手段讓官員不想去腐敗;三是要消除腐敗的機會與溫床,讓官員沒有辦法去腐敗;四是對官員的權利加緊約束,包括獨斷的決策權和基層官僚的自由裁量權等,讓官員沒有動機和條件去腐敗。只有貪腐代價越來越高,貪腐機會與條件越來越少,反腐才能落到實處。
在七次全會上,習近平強調,要堅持抓懲治和抓責任相統一,對“四風”問題露頭就打、執紀必嚴,同時要落實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督促黨的各級組織和領導干部強化責任擔當。
藍皮書顯示,2016年中央滌蕩“四風”寸土不讓。2016年1至8月,處分26609人,占四年總數的30%,已超過2013年、2014年全年總數。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中央黨校教研部黨建原理室教授陳凱龍表示,滌蕩“四風”是長期工作,要扎實開展“四風”整治“回頭看”,把作風建設抓到底。要抓小、抓早,更要持之以恒,毫不松懈。對于黨員干部來說,嚴于律己是根本,“廉潔弦”繃緊、規矩意識更強,才能不讓“四風”問題有“露頭”之機。
“強化黨內監督,重在日常、貴在有恒。”習近平強調。
“保證公權依法合規使用是黨內監督的重點。”何增科告訴記者,擁有公權的領導干部是黨內監督的重點對象,監督內容是其權力是否得以正確運用:是運用公共權力增進公共利益,還是以權謀私。
何增科認為,黨內監督應做到兩方面并重:一方面要對確定有問題的人給予處理,另一方面,要對沒有問題卻遭惡意誣陷、誹謗的人給予澄清,還以清白。何增科表示,黨內監督需要專門機構監督和黨員群眾監督相結合,要做到黨務公開、黨內決策透明。只有黨員群眾擁有知情權,才能進行有效監督。此外,需對監督過程中的舉報、申訴線索進行甄別、核實,以防止誹謗、誣陷等行為。
● 反腐“無死角”
沒有“鐵帽子王”:黨的高級干部要做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表率
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首次提出“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成為四年多來反腐斗爭的總基調。2015年2月,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指出,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沒有免罪的“丹書鐵券”,也沒有“鐵帽子王”。七次全會上,習近平特別對高級干部提出明確要求:黨的高級干部要做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表率。
何增科告訴記者,由于忌憚“大老虎”背后強大的政治背景,過去反腐僅局限于抓小魚,大老虎不敢抓。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老虎”、“蒼蠅”一起打,高管查處力度空前,對抱有僥幸心理的官員起到巨大震懾作用。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韓保江表示,在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過程中,要保障和加強制度與法律的嚴肅性與權威性。制度絕不是擺設,在法律與制度的制約下,任何人都沒有“丹書鐵券”,也沒有“鐵帽子王”。作為黨員和公民,在制度面前都應人人平等。無論官位多高,權力多大,只要觸犯制度和刑律,都應受到應有的懲罰。無論是誰,只要觸犯黨紀國法,都應一查到底,絕不姑息。
4年多來,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令計劃、蘇榮等200多名中管領導干部因腐敗問題被審查,100多萬人因違紀違規受到組織處理,約20萬人因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被處理。2016年,“打虎”步伐依然鏗鏘有力:1月到9月,處分省部級官員67人。截至目前,31個省區市均有“老虎”落馬,司法、環保、安監、國企等多個領域均有中管官員被查處。
“200多名中管領導干部被審查,可見高層官員貪腐問題嚴重,令人觸目驚心,同時也體現了黨中央的反腐力度與決心。”陳凱龍認為,高級干部權力大,對社會發展影響深遠,因而對高級干部的監督審查尤為重要。高級干部自身不違紀、不犯罪,并對分管領域切實負好責任,嚴控下屬犯罪,從嚴治黨的良好局面才會形成。
嚴查“基層貪腐”:著力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敗分子,就要得罪13億人民。這是一筆再明白不過的政治賬,人心向背的賬。”習近平總書記曾斬釘截鐵地說道。
“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何增科認為,反腐敗是一項民心工程。貪污腐敗損害老百姓的信任,也挖掉執政的根基。通過推進反腐增進公共利益,保障老百姓的切身權益,將使百姓更加擁黨護黨,黨的執政也將更加牢固。
習近平在七次全會上表示,要懲治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著力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基層不牢,地動山搖。”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教授袁方成指出,作為一定地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掌舵者,基層政府與人民群眾接觸最多,其廉潔從政、抗腐拒變能力如何,直接影響著該地區的黨群、干群關系乃至國家政權的穩固程度。
陳凱龍也表示,腐敗問題破壞了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和投資環境,也為食品安全、醫療安全、環境污染等民生問題的滋生提供溫床;同時,政治安全、國家穩定是百姓較為關心的問題。腐敗問題不解決,老百姓無處表達不滿,容易產生影響社會穩定的惡性事件;從道德層面看,若腐敗之風盛行,易使人產生投機取巧和不勞而獲心理,影響社會風氣,侵蝕民族之魂。
“基層腐敗治理既是反腐‘最后一公里’,也是檢驗反腐成效的‘關鍵一公里’。”袁方成認為,十八大以來,“基層腐敗、”“村官貪腐”、“微腐敗”、“低保腐敗”得到有效遏制,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長效機制取得重大進展,不僅提升了人民群眾的信任感,而且改善了黨群關系。
袁方成提出,要遏制基層腐敗增量,實現基層腐敗不反彈、零增量,既需要明確基層政府權力清單,推進監察制度改革,繼續扎緊制度籠子,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又需健全民主監督制度,擴大權力監督的主體范圍,保障人民群眾的監督權利;更需要完善監督技術,創新反腐手段,規范網絡反腐程序,發揮技術變革在反腐工作中的支撐作用。
布下“天羅地網”:海外腐敗份子無處可藏
2014年10月9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第七十八次會議上關于加強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工作的講話中表示,對一些證據確鑿、定性清晰的外逃腐敗分子,可以考慮向全世界公布,點名道姓公開曝光,使之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近年來,黨中央布下“天羅地網”,追逃海外腐敗分子戰果卓著。據統計,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中國從70余個國家和地區追回外逃人員2442人,追回贓款85.4億元人民幣。隨著紅色通緝令通緝的頭號嫌犯楊秀珠的投案自首,“百名紅通人員”已有37人到案。2016年1月至11月,2016年“天網”行動共從70多個國家和地區追回908人,其中外逃國家工作人員122人,追回贓款23.12億元,“百名紅通人員”19人。
“十八大后,中央為追逃海外腐敗分子下了很大力氣。”陳凱龍介紹,從國內多部門合作到國際雙邊與多邊合作,從推動反腐敗合作平臺建設到起草國際性反腐敗合作宣言,十八大以后,中國全面推進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2016年5月,監察部部長黃樹賢在國際反腐敗峰會上透露,中國與8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反腐敗合作關系,對外締結44項引渡條約和57項刑事司法協助條約,與35個國家和地區簽署金融情報交換合作協議,構建了追逃追贓的國際合作網絡。在G20杭州峰會中,二十國集團合力推進追逃追贓工作成為一大亮點,并達成重要反腐成果。
“推進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工作,不僅使腐敗官員無處遁形,且增強了國際合作,對中國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大有裨益。”陳凱龍說。
● 扎緊“制度的籠子”
2016年,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籠子越扎越密,多部黨內重要法規出臺,國家監察體制改革開展試點,一系列務實管用的新法規、新舉措,為全面從嚴治黨注入了強大動力。
2016年1月1日,《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正式施行。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貪污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發布。7月,《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出臺。11月2日,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
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十八屆六中全會聚焦全面從嚴治黨,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結合,以新制定《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為全面從嚴治黨新作出重大部署,為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了行動指南。
2016年1月12日,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指出,健全國家監察組織架構,形成全面覆蓋國家機關及其公務員的國家監察體系。
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這標志著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正式拉開序幕。
陳凱龍認為,當前反腐敗斗爭已進入新階段,應通過制度改革創新解決從嚴治黨面臨的新問題,促使反腐機制與制度法規不斷完善。
七次全會上,習近平強調,要堅持查找問題和深化改革相統一,從問題入手,抽絲剝繭,查找根源,深化改革,破立并舉,確保公權力在正確軌道上運行。
“不改革、不創新,不可能解決問題。老辦法解決不了,要靠新辦法,新辦法解決不了的,要從體制上進行改革和創新。”陳凱龍表示,從嚴治黨最早是以問題導向出發,隨著反腐進程不斷推進,其所處的環境和面臨的問題也在不斷變化。面對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定要通過改革解決問題,如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或頑固問題,將面臨困境。
習近平指出,標本兼治是我們黨管黨治黨的一貫要求。
如何既治標,又治本?陳凱龍認為,實現“標本兼治”,不僅需要及時有效、持之以恒地解決腐敗、違紀問題,還應從“根”上治理:一是要完善制度設計;二要提高體制效率;三是要培養良好習慣,形成清新的從政環境;四是應使公務員和企業干部的工資與其工作勞動價值相匹配。陳凱龍認為,“治本”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在不斷“治標”的過程中,向“治本”逐漸過渡。
●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魂
七次全會上,習近平強調,要堅持共產黨人價值觀,不斷堅定和提高政治覺悟。修身立德是為政之基,從不敢、不能到不想,要靠鑄牢理想信念這個共產黨人的魂。
習近平同時指出,要依靠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領導干部要不忘初心、堅守正道,必須堅定文化自信。
“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中國古代文化提倡修養浩然正氣,抵御外界誘惑。
在陳凱龍看來,中國傳統文化包含很多為人和修身之理。幾千年傳統文化為黨的建設提供了深厚的歷史積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吸收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文化用來闡釋生命奧義,提供精神支撐。”陳凱龍認為,若貪圖享受、拜金主義盛行,民族將淪為懶散、墮落、無所作為的民族。黨和民族要通過文化建設,增強文化自信,不斷汲取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動力。
“優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要堅持選人用人和嚴格管理相統一,既把德才兼備的好干部選出來、用起來,又加強管理監督,形成優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好局面。”七次全會上,習近平在總結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啟示時說。
“干部選拔不僅要把能干的人選出來,更要把品德好的選上來。”陳凱龍表示,選拔干部要從根本上解決買官、賣官、賄選等腐敗問題;要建立合理的干部政績評價標準;要明確用人失察和帶病提拔的主體責任,相應單位、相應組織部門和相應考察過程都要有責任承擔者;同時還要增強年輕干部培養力度,為黨輸送年輕血液。
“培養干部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并非選用上來便可一勞永逸。”何增科認為,領導干部不僅要選好、用好,更要加強監管。領導干部選上來后,擁有更大權利,也將面臨更大誘惑,如若對其放松管理,可能會滋生腐敗,要做到選好、用好和管好的全過程管理。
“打鐵還需自身硬”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機關談話函詢218人,組織調整21人,立案查處17人,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共談話函詢5000人次,組織處理2100余人,處分7500人。
七次全會上,習近平對紀檢監察機關提出要求:各級紀委要強化自我監督,自覺接受黨內和社會監督,建設一支讓黨放心、人民信賴的紀檢干部隊伍,為全黨全社會樹起嚴格自律的標桿。”
紀檢監察機關在全面從嚴治黨中承擔著監督執紀問責的重要職責,唯有打鐵自身硬,才能不負眾望。然而,“燈下黑”現象并未杜絕。日前央視播出的《打鐵還需自身硬》專題片中,首次披露10余位紀檢監察干部違法違紀的案情細節,為紀檢人員敲響警鐘。
七次全會將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試行)》,這是貫徹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具體舉措,目的是把紀委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紀檢部門應加強自身建設,嚴防‘燈下黑’。 ”何增科建議,一方面,紀檢部門要對有問題的監察人員從重懲罰,另一方面,監察人員要提高自身修養,提升業務水平;紀檢部門選拔紀檢監察干部時因對職業道德方面提出特殊要求;對紀檢監察人員處理的案件應建立復核復審機制,減少錯誤;除內部監督外,紀檢監察機構還應開展外界監督,可借鑒香港廉政公署做法,招聘社會賢達組成外部咨詢機構,對紀檢人員工作進行監督,防止其在執法執紀過程中出現“吃案”和“通風透氣”動作。
● 反腐“永遠在路上”
五次全會,習近平提出要打贏反腐敗斗爭這場攻堅戰、持久戰,強調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
六次全會,習近平堅定指出,黨中央堅定不移反對腐敗的決心沒有變,堅決遏制腐敗現象蔓延勢頭的目標沒有變。
七次全會,習近平強調,管黨治黨不僅關系黨的前途命運,而且關系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大的氣力、更大的勇氣抓緊抓好。
“開弓沒有回頭箭,反腐沒有休止符。”袁方成認為,我國正處于社會急劇轉型期和矛盾多發期,從現有的反腐案例看,腐敗發生領域和使用手段更加隱蔽。反腐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仍是我們必須直面的客觀現實。“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任何猶豫和停滯都有可能使反腐大計功虧一簣。
“堅持黨的領導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陳凱龍表示,管好黨、治好黨不僅關系到黨自身的前途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也息息相關。黨的本身富有戰斗力、執政能力強,國家和民族才能不斷爬坡向上。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反腐利劍,扎實推進反腐敗斗爭,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然形成,深受黨員群眾擁護,執政根基得以鞏固。新形勢下,我黨要對已有的反腐成就保持自信,不斷加強反腐敗力度,如此反腐成果才能長期鞏固,才能長久獲得百姓擁戴。

(原標題:疑非法吸收公共存款 逾百名投資人6000多萬被騙) 中金社2017年3月21日消息,據投資者了解,北...
2017-03-21 更新

從驕傲的少帥,到前途未卜,精疲力盡的追風人,王小川,在39歲到來之時,娃娃臉上已略顯疲態,上移的發際線依...
2017-02-27 更新

你以為鸚鵡能模范人說話,但終日所唱也就數聲而止。現今,搜狗正陷入鸚鵡學舌的境地。 近日,搜狗發布...
2017-02-23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