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1月10日電 (記者 胡健)《山西省文物建筑構件保護辦法》(下稱“《辦法》”)10日起正式施行,這是中國首次就文物建筑構件保護立法,對打擊盜賣、倒賣文物建筑構件等違法犯罪行為具有重要意義,為文物建筑構件撐起“保護傘”。
山西省是中國聞名的文物大省,豐富的文化遺存是山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但由于山西文物建筑多數地處偏僻,且分布零散、產權多元以及受城鎮化快速發展等因素影響,給保護工作帶來挑戰。文物建筑構件被拆除、損毀和盜賣、倒賣、轉讓抵押的違法案件屢禁不止,對山西省文物資源造成很大破壞。
2016年11月,山西三處文物失竊。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休源神廟的明代二龍戲珠琉璃壁心被盜;平遙西良鶴村龍天廟壁畫被盜;平遙縣東鳳落村普照寺內壁畫被盜。作為中國地上文物最多的地區,山西文物被盜已是頑疾,但如此密集地曝光在公眾目光下,則并不多見。
2016年,山西省政府將《辦法》列入政府規章制定計劃。在歷經多次調研論證、反復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形成《辦法》(草案)。2016年12月2日,山西省政府第138次常務會議進行了審議并通過。
《辦法》規定,文物建筑所有人、使用人以及保管人應當采取措施,確保所有、使用或者保管的文物建筑構件安全、完整。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盜賣、倒賣文物建筑構件。文物保護修繕工程應當盡可能使用原文物建筑構件。經批準的文物保護修繕工程,拆除或者更換文物建筑構件,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應當建立記錄檔案,并報縣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備案。
文物建筑構件按照所有權劃分,分為國有、集體所有、私人所有的文物建筑構件。《辦法》第十四條對文物建筑構件的轉讓、抵押進行了明確規定。
國有文物建筑構件不得轉讓或者抵押,非國有文物建筑構件不得轉讓或者抵押給境外人員,這是保護中國不可再生文化資源的特別條款,與中國參加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文化遺產公約》、《巴黎公約》和《羅馬公約》的精神是一致的。
山西省文物局相關人士表示,這部政府規章的出臺,是中國首次就文物建筑構件保護進行立法,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辦法》的出臺,進一步完善了文物保護法規體系,為依法開展山西省文物建筑構件保護提供了法制保障,對于打擊盜賣、倒賣文物建筑構件違法犯罪行為,加強文物建筑修繕中的構件管理以及規范文物建筑所有人、使用人對構件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完)

(原標題:疑非法吸收公共存款 逾百名投資人6000多萬被騙) 中金社2017年3月21日消息,據投資者了解,北...
2017-03-21 更新

從驕傲的少帥,到前途未卜,精疲力盡的追風人,王小川,在39歲到來之時,娃娃臉上已略顯疲態,上移的發際線依...
2017-02-27 更新

你以為鸚鵡能模范人說話,但終日所唱也就數聲而止。現今,搜狗正陷入鸚鵡學舌的境地。 近日,搜狗發布...
2017-02-23 更新